4月2日,張吉星坐在電腦前,緊盯著屏幕,在蝸行的網速中折騰了半個多小時才報上名。他如釋重負地舒了一口氣。隨即,他把QQ簽名改成:“為了夢想,我甘愿接受風雨的洗禮。”
張吉星在南通大學一個涉農社團里做了3年事,這讓他對農村有了特殊感情。這次,他準備參加宿遷的村官考試。
讀大一時,張吉星發(fā)起成立了南通大學新農村建設促進會,這是一個關心“三農”問題的學生社團。
他們利用節(jié)假日走訪,研究探討農村問題,結合實際提出解決途徑。至今,張吉星已參與撰寫了50多篇農村調查報告和論文。
“農村最能鍛煉人。去農村工作,幫助農村改革,我們也能經受鍛煉,這是雙贏。”張吉星一提到村官,兩眼就特別有神。
憑著優(yōu)秀的成績、豐富的工作經歷,張吉星本可以跳出“農門”,找個滿意的工作,但他還是堅持做村官。他還鼓動社團里的老同事一起去農村做“大事業(yè)”。
這次,新農會有近30名學生報名當村官,而低年級學生希望畢業(yè)后當村官的有近百人。
近兩年來,村官成了各高校假期實踐的重點崗位,涉農院校紛紛成立專業(yè)技術隊伍,為大學生村官提供技術支持,蘇州大學等還專門成立了大學生村官研究基地。
據了解,很多報名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就熱衷于去農村參加社會實踐,一些同學還特別組織成立了涉農社團,定期舉辦活動。這些同學通過在農村的實踐,逐漸了解了農村基層現(xiàn)狀,與農村建立了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