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某地區(qū)飽受酸雨困擾,為改善這一狀況,該地區(qū)1~6 月累計減排11.8 萬噸二氧化硫,同比下降9.1%。根據(jù)監(jiān)測,雖然本地區(qū)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含量降低,但是酸雨的頻率卻上升了7.1%。
以下最能解釋這一現(xiàn)象的是:
A.該地區(qū)空氣中的部分二氧化硫是從周圍地區(qū)漂移過來的
B.雖然二氧化硫的排放得到控制,但其效果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才能實現(xiàn)
C.機(jī)動車的大量增加加劇了氮氧化物的排放,而氮氧化物也是造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D.盡管二氧化硫的排放總量減少了,但二氧化硫在污染物中所占的比重沒有變
2、“東胡林人”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文化遺址,在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人骨化石經(jīng)鑒定屬兩個成年男性個體和一個少年女性個體。在少女遺骸的頸部位置有用小螺殼串制的項鏈,腕部佩戴有牛肋骨制成的骨鐲。這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的審美意識已開始萌動。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削弱上述判斷?
A.新石器時代的飾品通常是石器
B.出土的項鏈和骨鐲都十分粗糙
C.項鏈和骨鐲的作用主要是表示社會地位
D.兩個成年男性遺骸的頸部有更大的項鏈
3、甲、乙和丙,一位是山東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F(xiàn)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齡大,甲和河南人不同歲,河南人比乙年齡小。
由此可以推知:
A.甲不是湖北人 B.河南人比甲年齡小
C.河南人比山東人年齡大 D.湖北人年齡最小
1、本題屬于解釋型。
本題需要解釋的矛盾是:本地區(qū)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已經(jīng)降低了,但是,為什么酸雨的頻率卻上升了?
既然“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并且“本地區(qū)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含量降低了”。在這兩個前提下,“酸雨的頻率卻反而上升了”,這的確是一個讓人困惑的現(xiàn)象。
應(yīng)該怎樣解釋這個現(xiàn)象呢?既然本地區(qū)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已經(jīng)降低了,那么,必定有其他的原因“導(dǎo)致了酸雨的頻率上升”。C項說“機(jī)動車的大量增加加劇了氮氧化物的排放,而氮氧化物也是造成酸雨的重要原因”,這就很好地解釋了題干中的矛盾。
所以,正確選項是C。
2、本題屬于削弱型。
題干陳述的結(jié)論是: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的審美意識已開始萌動。據(jù)以得出這個結(jié)論的前提是:在少女遺骸的頸部位置有用小螺殼串制的項鏈,腕部佩戴有牛肋骨制成的骨鐲。
題目要求考生做的,就從四個備選項中找出一個唱反調(diào)的選項對題干陳述的論證進(jìn)行反駁,從而使其不能成立。怎樣才能削弱題干的論證呢?只要指出“少女遺骸的頸部的項鏈,腕部的骨鐲”并不是為了“美”就可以了。
C項說“項鏈和骨鐲的作用主要是表示社會地位”(隱含:并不是為了美)。如果C項為真,那么就推翻了“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的審美意識已開始萌動”這個題干論證的結(jié)論。
所以,正確選項是C。
3、本題屬于邏輯推理型。
由“甲和河南人不同歲”可知,甲不是河南人。由“河南人比乙年齡小”可知,乙不是河南人。因此,丙是河南人。
由“河南人(丙)比乙年齡小”、“丙比湖北人年齡大”可知,三個人的年齡為:
乙>丙>湖北人
也就是說D項所說的“湖北人的年齡最小”。
所以,正確選項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