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理解題之推斷下文有妙招
在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的題型里總有這么一道題,在給出文段后提問:這個文段接下來要講什么。這類推斷下文的題目,往往讓很多同學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怎么知道接下來要講什么呢?今天江蘇公務(wù)員考試網(wǎng)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些解決這類題目的小妙招。
我們先以一道題目為例:
【例1】焚香的習俗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通常人們?yōu)榱硕Y儀將衣服熏香,古代文人雅士也喜歡在書房內(nèi)焚上一爐香,營造“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意境,因此,早在漢前就出現(xiàn)了以陶、瓷、鋼、鐵、瓦為材料制成的香爐。漢代時,佛教的傳入對香爐的發(fā)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元末明初,原先其它材料制成的香爐逐漸被銅香爐取代,明代宣德年間則是銅香爐制作的巔峰時期。
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引言,文章接下來最可能講的是:
A.宗教對于香爐制作技術(shù)的影響
B.焚香習俗逐漸淡出禮儀的原因
C.香爐制作材料的發(fā)展演變過程
D.宣德香爐的制作及其藝術(shù)成就
【解析】答案選D。整個文段圍繞香爐的發(fā)展演變展開,文段在尾句最后提出了一個新的話題,即宣德年間的銅香爐,那么下文也應(yīng)該圍繞這一話題展開論述,縱觀四個選項只有D提到了宣德香爐和文段最后的話題相關(guān),當選。所以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應(yīng)該是D。
這道題我們只要根據(jù)文段尾句話題對選項進行篩選就可以得到答案了。這是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文段當中的每一句話都有著承上啟下的功能,那么下文要講什么,自然是文段尾句來引起的。這也就意味著大多數(shù)情況下,下文要在話題上和文段尾句保持一致。這提醒我們:在做這類題時,大家一定要重視對文段尾句的分析。
這個時候問題又來了,當出題人洞悉了我們想法的時候,往往會針對著這一點來設(shè)置題目陷阱,我們再來看一道題:
【例2】河的兩岸風光旖旎,西岸草原一望無際:綠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際同藍天連成一片。三四千頭一群的野牛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漫游。有時,一頭年邁的野牛劈開波濤,游到河心小島上,臥在高深的草叢里。看它頭上的兩彎新月,看它沾滿淤泥地飄拂的長髯,你可能把它當成河神。它躊躇滿志,望著那壯闊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兩岸。
作者接下來最有可能講的是:
A.敘述“河神”野牛的傳說
B.描寫草原上的其他野生動物
C.描寫位于河岸上自己的家鄉(xiāng)
D.描寫河另一岸的美麗風光
【解析】答案選D。
文段開頭指出河的兩岸風光旖旎,接著介紹了西岸的風光:有草原、有野牛,緊接著以野牛的視角將畫面引向兩岸。文段圍繞兩岸風光話題展開論述,并介紹了西岸的風光,那么下文就要介紹兩岸中另一岸的風光。四個選項中只有D符合,故本題選D。
這道題的陷阱在于A項。文段尾句在講野牛這一話題,當同學僅從尾句分析的角度來看待這道題時,就容易踏入陷阱,錯選與野牛這一話題有關(guān)的A項。但其實整個文段是總分結(jié)構(gòu),先提出總:河的兩岸,然后論述兩岸中的一個:西岸。那么從整體結(jié)構(gòu)上來分析,下文要講的自然是河的另外一岸。這和文段尾句,即西岸的具體情況,也就沒有什么關(guān)系了。
通過這道題目提醒我們:在做推斷下文題時,尾句分析的思路固然重要,但千萬別忽略文段的整體結(jié)構(gòu)。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