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2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考情簡析
申論是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簡稱“國考”)必考科目之一,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在不斷創(chuàng)新中逐漸趨于穩(wěn)定。小編根據近五年以來國考申論的情況進行深入研究,總體來看國考申論呈現(xiàn)出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國考申論試卷主要分為給定資料和作答要求兩部分。給定資料能揭示申論主題,作答要求則反映出題型設置情況,因此小編在本文中從主題、題型兩方面進行分析,幫助考生了解國考的趨勢變化。
主題分析
2018—2021年,國考申論試卷劃分為兩類,省級與市級試卷分開命題,主題亦有所不同;2022年,則劃分省級卷、市級卷和行政執(zhí)法卷三類并分開命題,主題不同。2018—2022年,國考申論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四大領域,共考查了11個主題。
通過上表可以發(fā)現(xiàn),國考申論主題多元、考查全面,聚焦執(zhí)政者的智慧與情懷、人的發(fā)展、城鄉(xiāng)發(fā)展、社會治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等。整體而言,國考申論主題凸顯兩大特點:
一、政策導向,與時俱進
國考申論緊扣國家政策和時代特征,聚焦大國發(fā)展,體現(xiàn)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國考命題中的應用,凸顯對當今發(fā)展模式和發(fā)展路徑的反思。例如:2021年省級試卷主題為“深化改革”,材料的內容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qū)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在2020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著力強調要及時總結經驗,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以實干熱情和科學精神深化改革。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融合發(fā)展”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比如媒體融合、城鄉(xiāng)融合、文旅融合、“互聯(lián)網+”等。“十四五”規(guī)劃綱要中,多次出現(xiàn)“融合發(fā)展”,而2022年市(地)級試卷即考查了“融合發(fā)展”主題,既聚焦國家政策,又體現(xiàn)新時代特征。
二、關注社會,以人為本
國考申論多考查文化、社會領域的話題,命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2022年省級試卷和行政執(zhí)法職類試卷,無論是“局區(qū)合一”改革,還是“江城博物館”建設,亦或“便民服務中心”“優(yōu)化稅收服務”,等等,都突出了服務為民的思想。2021年省級試卷指出將文化為民理念輻射到不同人群。2021年市地級試卷考查“社會治理”主題,無論是風林村實施“村寨銀行”項目,還是新民縣為鄉(xiāng)村群眾“種戲”,抑或清河社區(qū)用心治理、Z市晚報調查“人行道”問題,都體現(xiàn)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此外,2020年市地級試卷強調為民服務,2019年市地級試卷強調為國利民,2018年市地級試卷指出城市公共空間規(guī)劃要關注居民訴求等,均關注了人的需求,突出了人文情懷。
試題分析
2018—2022年,國考申論試卷共考查了85道題。
歸納概括題是基礎題型,2018—2022年共考查了16道,省級試卷考查了6道,市地級試卷考查了9道,行政執(zhí)法類考查了1道。省級試卷通常考查一道,目前有增多趨勢;市(地)級試卷一直考查較多,通常每年考查1~2道。
1.考查要素多樣
歸納概括題中常見的考查要素為問題、原因、影響、對策等。但是近四年,國考申論歸納概括題側重考查概括變化類、概括做法類試題,如2019年、2021年市地級試卷均涉及概括變化,2020年省級、市地級試卷共考查3道歸納概括題,均要求概括做法。而2022年省市卷和執(zhí)法卷,在要求概括多個要素題中,也包含概括做法。
2.考查難度提升
省級試卷和執(zhí)法卷常疊加考查多個要素,如要求概括“成績、問題和建議”“做法和成效”,或概括“背景、措施和成效”等,材料中要點較多,概括難度大。而市(地)級試卷問法更靈活,考查的要素如功能、流程、變化、亮點等,比較模糊抽象,難以準確定位關鍵詞句、提取要點,對綜合概括能力的要求較高。
一、綜合分析題
2018—2022年,國考申論試卷共考查了11道綜合分析題,省級試卷考查了7道,市地級試卷考查了3道,行政執(zhí)法卷考查了1道。綜合分析題在省級試卷中是每年必考題型,有時還會考查2道,這與省級試卷側重考查綜合分析能力的大綱要求相契合。
1.側重解釋分析
在國考申論試卷中,綜合分析題分解釋分析、評論分析、啟示分析三種類型。在考查的11道試題中,解釋分析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啟示分析,考查最少的是評論分析,可見國考申論對解析分析的重視。
2.有一定作答難度
綜合分析題給定的詞語、句子、觀點、案例看似較為新穎,不易理解,但只要結合材料進行多角度分析,再按照分析的要點來調整邏輯即可。如2021年市地級第二題要求“談談對‘種戲’的理解”,在閱讀材料時就需要全面挖掘“種戲”的原因、影響、舉措等,才能綜合概括出“種戲”的本質含義,最后簡單調整邏輯進行書寫。
二、提出對策題
提出對策題自2012年之后,連續(xù)7年未在國考申論中出現(xiàn)。2020年“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解決問題的能力”寫入考試大綱,提出對策題重磅回歸,成為申論考查的重點題型。2020年、2021年市地級試卷連續(xù)對其進行了考查。2022年的省級、市地級和行政執(zhí)法類三套試卷都有涉及提出對策、建議題型。
1.注重分析問題
國考申論提出對策題難度有所提高,注重考查考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材料中直接對策、建議大為減少,甚至沒有,多數(shù)要點要根據問題反推得出。為此,考生應先準確理解并把握材料中的問題,將其作為推導對策的依據。例如2022年地市級第二題要求“梳理出北溪縣在農村公路養(yǎng)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作答時首先需要全面把握問題,注重對問題的分析,再由問題推導出相應對策。
2.強調源頭解決
對策能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是得分的關鍵。2020年、2021年、2022年的提出對策題材料中涉及的問題較多,如果每個細節(jié)都反推對策,不僅字數(shù)過多,而且只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辦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考生需要抓住本質問題,從源頭解決。以2020年市地級第四題為例,該題中的第一個市場因為居民增加,存在市場臟亂、有下水道反味、過道窄、消防設施不健全等各種問題,但本質上是市場老舊無法滿足居民需求,所以改造老市場才能從源頭解決問題。
三、貫徹執(zhí)行題
在國考申論試卷中,貫徹執(zhí)行題考查頻率高,作答難度大。2018—2022年,共考查17道,既是國考申論試卷的必考題型,又是考查數(shù)量最多的題型。貫徹執(zhí)行題每年考查的題量相對穩(wěn)定,省級、市地級、行政執(zhí)法卷、每套試卷至少考查1道,最多考查3道。
1.考查文種多樣
考查文種豐富多樣,很少重復。從2018年至今考查過短評、編者按、交流材料、匯報、講解稿、導學材料、發(fā)言稿、調研報告、公開信等。從具體題型來看,一方面?zhèn)戎乜疾樾麄餮葜v類、總結說明類文書。例如:2021、2019年地市考查的“發(fā)言提綱”,2020年市地的“介紹提綱”都屬于宣傳演講類。另一方面出題方式靈活,會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例如:2019年省級考查的“導學材料”,題目從問法到作答角度和歷年都不相同,對考生的作答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
2.核心內容為王
從得分角度來看,雖然格式屬于賦分的一項標準,且不同的文種有不同的格式,是考生應對的一大難點,但內容依然是貫徹執(zhí)行題得分的關鍵。比如總結說明類題目,題干多給定標題,考生得高分的關鍵在于結合題干、回歸材料,梳理要點和邏輯,從而得出有效答案。當然,貫徹執(zhí)行題內容要點較多,需按照文種的作答思路進行梳理,才能使答案清晰有條理。
四、申發(fā)論述題
2018—2022年,國考申論試卷共考查了8道申發(fā)論述題,除2020年外,省級、市地級每年各考查1道。2020年申發(fā)論述題被“大公文”代替,2021年恢復考查申發(fā)論述題,但是在2022年行政執(zhí)法卷中仍然是以“大公文”代替申發(fā)論述。考查的形式以命題作文和話題作文為主,或者直接給定標題,或者選取材料中的一句話,要求考生深入理解后進行寫作,考生只有結合材料,正確理解給定語句所表達的思想、觀點等,才能準確立意和行文。
1.考題結合生活實際,思想有高度
申發(fā)論述題題目中常出現(xiàn)“聯(lián)系實際”“聯(lián)系自身體會”“聯(lián)系自己的經驗或者感受”等要求,考生在書寫的過程中既需要聯(lián)系社會實際,也需要體現(xiàn)一定的思想高度,需要透過主題、話題看到考查內容的本質。文章可以選擇的角度較多,考生需要打開思維,盡可能多地去思考可書寫的角度。
2.主題考查層次高,需體現(xiàn)政治素養(yǎng)
現(xiàn)在,國考申論無論是省級試卷還是市地級試卷,都緊緊圍繞“新時代、新思想”進行命題,如考查融合發(fā)展、前瞻性思想、深化改革、城鄉(xiāng)互補發(fā)展、人才隊伍建設等主題?忌跁鴮懙倪^程中,既需要結合材料內容,也需要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綜合論述,在論證時除了合理利用材料中出現(xiàn)的案例外,還要能結合時政熱點、理論政策、社會中的典型案例來充實論據,從而加深對問題的思考程度,體現(xiàn)出準公務員應有的政治素養(yǎng)。
點擊進入:202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考系統(tǒng)
掃碼關注我們
2023年國考已經啟動!你準備好了嗎?想要不錯過實時國考消息,記得關注江蘇公務員資訊網平臺微信公眾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