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材料邏輯“總”與“分”
在公職類考試中,申論考試往往會讓很多學生頭疼。大篇幅材料往往成為阻礙考生得高分的障礙,而很多同學在做題的過程當中,最容易出現(xiàn)找不準核心要點,那么接下來,江蘇公務員考試網(wǎng)小編著重以歸納概括題為例,講解如何從材料到能快速的找到內容要點,破解歸納概括的難點。
一、如何解決歸納概括題:通過梳理材料邏輯中的“總”與“分”
材料邏輯很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命題者的思維布局,命題者將核心要點有條理性的分布在材料各段落中。材料邏輯分為兩種,一類是本則材料的“總”與“分”,包括總分、分總、總分總。如果總結性的段落或者總結性的語句,滿足題干要求,即為答案的一部分,適度提煉后放置于答案的第一句話。另一類是全篇材料的“總”與“分”,由于材料的主題是唯一的,整篇文章的行文脈絡也由此展開,出題的目的也是為了揭示與主題關聯(lián)的要義。同樣,歸納概括在答案書寫時,可與主題關聯(lián)的要點也盡可能寫上。
二、歸納概括例題展示
要求:緊扣給定材料,準確全面,條理清楚。篇幅不超過250字。
材料1:
媒介的變革改變著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著時代精神與社會記憶。潮漲潮落,逐不去弄潮兒的身影,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與媒體變遷的腳步相互交織,彼此呼應。
解答:在這道題當中,我們進行歸納概括的對象是作用,即影響,作用本身是中性詞,前面的限定詞“推動社會發(fā)展”,表示作答對象為積極作用,并且由媒體發(fā)出。帶著題干的要求,回到材料中找點。讀材料時,發(fā)現(xiàn)本則材料是總分關系,并且首段材料中有滿足題干的語句“媒介的變革改變著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著時代精神與社會記憶。”,提煉此句為媒體改變感知世界方式,折射時代精神與社會記憶,放置答案的首句,即為“媒體改變感知世界方式,折射時代精神與社會記憶,積極作用”。
材料2:
2009年,新浪微博橫空出世。它以社交互動、碎片化、即時性為特征,極大程度上改變了新聞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同年,騰訊團隊的“微信”悄然上線,它與“微博”一起,讓媒體“飛入尋常百姓家”。自媒體成為普通人張揚個性、表現(xiàn)自我的最佳場所。如今,微博用戶突破3億,微信用戶突破10億,打開手機“刷”新聞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短小精悍的新聞視頻用現(xiàn)場感、新鮮感和互動感贏得了95后“視覺一族”的青睞。手機終端日新月異,4G技術早已普及,5G手機閃亮登場。人人都能發(fā)聲,處處都是輿論場,如何在發(fā)展過程中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成為新時期治國理政的重要課題。
解答:這段材料中,最后一句話為亮點語句,“如何在發(fā)展過程中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成為新時期治國理政的重要課題。”新時期治國理政的重要課題是什么?文章以自問自答的形式,告知“引導群眾服務群眾”。此句也是主題“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的目的所在,與主題關系密切,且也滿足題干要求。所以“引導群眾服務群眾”作為答案的一部分。
在剛剛的這道題中,類似于材料邏輯的“總”與“分”的案例,實際上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掌握好材料邏輯中“總”與“分”,能夠迅速地幫助我們迅速要點,關系歸納概括的最終得分,所以,同學們在今后的復習中需要準確把握歸納概括題的材料邏輯關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