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蘇公務(wù)員考試常識積累:50個常用典故匯總
公務(wù)員考試行測中的常識判斷是考查考生平時知識積累的重要部分,這部分知識范圍廣泛包羅萬象,要求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考生不僅平時要多觀察多積累,更要注意總結(jié)才能便于記憶。江蘇公務(wù)員考試網(wǎng)整理了50個常用典故匯總,備考2021年江蘇公務(wù)員考試一定要多積累!
1、錢可通神
唐朝宰相張延賞有一次過問一場冤獄,要有關(guān)獄吏十天內(nèi)查明判決。第二天一早,他見案頭放著一份小貼子,上寫:“錢三萬貫,乞不問此獄。”他大怒,把案子催得更緊。
第三天,又見有小帖子,寫明“錢五萬貫”。他更加光火了。要求兩天內(nèi)結(jié)案。第四天,又見小帖子,寫明“錢十萬貫”。
這一下,他氣餒了,說道:“錢到十萬,已可通神,我還管得了嗎!”(見唐張固《幽閑鼓吹》)后以“錢可通神”極言錢的誘惑力之大。
2、騎豬
唐朝武則天時,河內(nèi)王武懿宗,率軍去趙州一帶打仗。懿宗聽說敵方有數(shù)千騎從北而來,便棄甲而逃,其實當時雙方相距還有七百里之遙。后來懿宗回師京都,置酒慶功。張元一在武則天面前寫詩嘲笑他,有“忽然逢著賊,騎豬向南竄”之句。
武則天問:“懿宗難道沒有馬嗎?為什么要騎豬?”張元一說:“騎豬是是夾豕走也。”按:豕即豬,豕與屎同音,夾豕走,意思是來不及大便,夾著大便就逃走。(見唐孟棨《本事詩?嘲戲》、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后以騎豬指倉皇逃跑。
3、鳥盡弓藏
把鳥射完以后,弓就用不著了。漢高祖劉邦的妻子呂后懷疑韓信謀反,把他抓起來。韓信說:“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F(xiàn)在天下已定,我是應(yīng)該死了。”(見《史記?淮陰侯列傳》)
又《越王勾踐世家》也載有范蠡的話:“飛鳥盡,良弓藏。”后以“鳥盡弓藏”為事后拋棄有功之人的典故。
4、屏風(fēng)誤點
三國時,曹不興給孫權(quán)畫屏風(fēng),不小心,誤點了一滴墨,便將它畫成一只蒼蠅。孫權(quán)看到后。以為是真蒼蠅,用手去趕它。(見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曹不興》)后以“屏風(fēng)誤點”形容畫藝高超。
5、蒲柳先秋
晉代人顧悅之與簡文帝同歲,但頭發(fā)早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么會這樣,他說“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經(jīng)霜彌茂。”
意思是我像蒲草與柳葉一樣,一到秋天就萎落;你像松樹和柏樹,雖然經(jīng)歷霜雪,卻越來越茂盛。簡文帝說他答得很好。(見《世說新語?言語》《晉書?顧悅之傳》)后以“ 蒲柳先秋”為體質(zhì)弱的典故。
6、棄席
春秋時,晉國的重耳在外流亡二十年,不少人跟隨他出生入死。后來,他加國為晉文公。在途經(jīng)黃河邊時,下令把原來的生活用品如席蓐(臥具)籩豆(食具)等都丟掉。凡是手足胼胝,面目黧黑的人都走在后面。跟隨他流亡的人中有個叫咎犯的聽后大哭。
重耳問他:“回國應(yīng)該高興,你為什么要哭呢?”咎犯說:“你所丟棄的,正是流亡中賴以生活之物和出生入死的功臣,我能不感到悲哀嗎?”重耳當即收回成命,表示永不拋棄故舊。(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后以“棄席”比喻對下屬故舊棄置不用。
7、黔婁被
春秋時,齊國賢者黔婁善于韜略,能退敵兵,國人對他很敬重。魯恭公請他為相,齊威王聘他為卿士,他都不去。他非常窮困,死后因被子太小,連遺體都蓋不住,孔子的學(xué)生曾子,建議他的妻子把被子斜過來蓋,他妻子說:“寧可正而不足,也不能斜而有余。”(見漢劉向《列女傳?魯黔婁妻》、晉皇甫謐《高士傳?黔婁》)后以“黔婁被”為清貧的典故。
8、墻東窺宋
戰(zhàn)國時的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說道: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說宋玉好色,宋玉否認了,并且說:天下的美色,沒有能比得上我家東鄰的女子,她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傅粉則太白,涂朱則太紅。但她登墻偷看我三年,我至今都沒有動心。后以“墻東窺宋”為美女多情的典故。
9、喬遷
《詩經(jīng)?小雅》里有一首《伐木》詩,開頭四句是:“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意思是:砍伐樹木,丁丁。圾B兒鳴叫,嚶嚶嚶。它們飛出深谷,遷上高高的樹林。按:唐代以后,都把詩中的鳥認作黃鶯,后以“喬遷”、“鶯遷”為遷居或升官的賀詞。
10、青白眼
晉代的阮籍能為青白眼,凡遇到他喜歡或尊敬的人就用青眼,即眼睛正視,眼珠在中間。遇到他討厭或輕視的人就用白眼,即眼珠向上或向旁邊看。他母親死后嵇喜來吊喪,他用白眼,嵇康來吊喪,他用青眼。(見《晉書?阮籍傳》)后以“青白眼”表示對人尊敬、重視或輕視、憎惡。
11、蘧(qú)輪
春秋時衛(wèi)國大夫蘧輪,字伯玉,有很好的名聲。一次,衛(wèi)靈公和夫人夜坐,聽到車聲轔轔,到宮門附近就聽不見了,過了一會兒,在宮門的另一邊又響了起來。
衛(wèi)靈公問夫人:“這是誰的車子?”夫人說:“一定是蘧伯玉的。”靈公問何以見得。夫人解釋說:“只有像他這樣的人才會夜間行車也不失禮,過宮門而下車。”衛(wèi)靈公派人去查看,果然是蘧伯玉。(見漢劉向《列女傳?衛(wèi)靈夫人》)后以“蘧輪”為稱頌賢臣的典故。
12、屈谷巨瓠
古代寓言:宋人屈谷去拜見齊居士田仲,說道:“我聽說先生不恃人而食(不依賴別人生活),F(xiàn)在我有巨瓠(一種瓜)堅硬的像石頭,又厚又沒有窟窿,想拿來獻給先生。”
田仲說:“瓠是用來盛東西的,而你的瓠,卻厚而無竅,又硬得像石頭,剖不開來,我拿來做什么用呢?”屈谷說:“是的,無益于人之物,我只好把它丟了。”
其實,屈谷是借此諷刺田仲自稱不恃人而食,但也無益于人之國(宋國),屬于堅瓠之類。(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后以“屈谷巨瓠”、“堅瓠”比喻無用之物或無用之人。
13、如皋射雉
春秋時,祁國大夫賈辛,相貌丑陋。妻子卻很美,妻子嫌他丑,三年不言不笑。后來賈辛為妻子駕車如皋(到皋澤去),打獵,射中一只雉雞。妻子見他有本事,才開笑口講話。
賈辛感慨地說:“人實在少不了本事,我如果沒有這點射技,你就一直不言不笑下去了。”(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后以“如皋射雉”為一技之長可以發(fā)揮作用的典故。
14、襦袴歡聲
東漢人廉范,字叔度,曾經(jīng)任蜀郡太守,有惠政。(有很好的政績),百姓為他作了這樣的歌:“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
意思是:廉叔度啊,你早就該來了,你來了以后,不禁止我們開夜工,我們都安心勞動。過去,我們短衣沒有一件,現(xiàn)在我們褲子都有五條了。(見《后漢書?廉范傳》)后以“襦袴歡聲”為稱頌太守一級地方官惠政的典故。
15、孺子牛
孺子,小孩子。春秋時的齊景公喜愛小兒子荼,曾經(jīng)自己兩手著地當作牛,口里銜著繩索,讓荼騎在背上玩耍。荼玩得高興,一不小心,從“牛背”上滾下來,繩子把齊景公的牙齒拉斷了。(見《左傳?哀公六年》)后以“孺子牛”比喻為大眾謀利益而不惜獻身的人。
16、傾蓋論交
春秋時,孔子在郯地的路上遇見程子,兩人停車交談,車蓋靠得很近,因為意見投合,一談就是一整天。(見《孔子?雜訓(xùn)》)后以“傾蓋論交”形容志同道合、一見如故。
17、青鳥傳書
傳說漢武帝有一次在承華殿,見有青鳥從西方飛來,集于殿前。漢武帝就此事問東方朔。東方朔說:“這是西王母要來了,它們是先來報信的。”不久,西王母果然來了,有兩青鳥如鸞,夾侍其旁。(見《漢武故事》)后以“青鳥傳書”比喻傳信,以“青鳥”比喻傳信的使者。如:“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情為探看”。
18、青錢萬選
唐代著名傳奇小說《游仙窟》作者張鷟所作的詩文,不僅流行國內(nèi),連日本、新羅使者也紛紛前來購求。他曾八次應(yīng)試,都登科甲。當時有個叫員半千的人說張鷟的“文詞如青銅錢,萬選萬中。”世人因此稱他為“青錢學(xué)士”,后以“青錢萬選”為文才出眾的典故。
19、請纓
漢武帝派終軍去勸說南越(亦作“粵”)王來朝,終軍請求給他一根長纓,表示一定要把南越王縛回來。后來,他果然不出所料說服南越王歸漢。(見《漢書。終軍傳》)后以“請纓”為投軍報國或要求給以重任的典故。如毛澤東詞:“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20、染指
春秋時,鄭國大臣子公每逢食指動起來,就會吃到好東西。鄭靈公知道這件事,有一次賜大家吃黿肉,故意不給子公吃。在這以前,子公的食指早已動了起來。
他見靈公不讓他吃黿,一氣之下,用指頭往鍋里一染,伸到嘴巴里去,說道:“這不是也吃到了嗎?”(見《左傳?宣公四年》)后以“染指”為吃到某種東西、沾到某種利益或參與某種事情的典故。
21、御批韓翃
唐代詩人韓翃,曾任員外郎,晚年頗不得意,建中初,屈居幕吏,常辭疾在家。人多鄙之,惟一韋姓巡官知他是名士,與他交好。一日夜半,韋巡官急叩韓翃家門,祝賀其任駕部郎中、知制誥。知制誥職掌草擬朝廷詔告文書,為清貴之職。
韓翃不信,韋巡官說:據(jù)京報,知制誥缺人,中書省選中兩名呈德宗親批,御筆不點出,后批曰:與韓翃。時有兩人名韓翃,另一韓翃任江淮刺史。中書省又將兩韓翃同時呈進請示。
御筆錄詩一首:“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在一旁批曰:與此韓翃。韋巡官曰:“此非員外詩耶?”韓翃方確信不誤。此事傳為佳話,后世詩文常用典實。
22、奉旨填詞
宋詞人柳永,原名柳三變。擅作慢詞長調(diào),每為教坊樂妓所傳唱,當時有“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之謠。他常與歌妓來往,留連于燈紅酒綠,徵歌逐舞。因功名未遂,曾作《鶴沖天》一首解嘲,詞中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句。
仁宗曾言:“此人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柳永從此益放浪形骸,逢人即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后因以“奉旨填詞”喻自我嘲諷,將錯就錯。(典見《本事詞》、《能改齋漫錄》、《方輿勝覽》及《藝苑雌黃》等)
23、重見云英
晚唐詩人羅隱,十次應(yīng)試,俱未得中。初次趕考,途經(jīng)鐘陵時,風(fēng)華正茂,與歌妓云英頗相得,云英亦正妙年,色藝俱絕。十二年后,羅隱再次落第,路過鐘陵,又與她相遇。云英仍未嫁,言談中,頗怪羅隱落拓不遇。羅隱作詩贈之。
詩曰:“鐘陵醉別十余春,重見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詩中既慨嘆功名蹭蹬,對云英身世,亦深表憐惜之意。
但后世用“重見云英”一語,多指文中與鐘情女子離別多年又意外相逢,如清初吳偉業(yè)《臨江仙?逢舊》詞中有句云“落拓江湖常載酒,十年重見云英”,即用此義。(典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24、蘭亭修禊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 )三月三,大書法家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親友四十余人,相聚于山陰(今紹興)西南二十七里的蘭亭。按照古代風(fēng)習(xí),在此舉行祛除不祥的修禊之儀:各人依次分列蘭渚曲水旁,將酒杯置于水上,任其隨波而下。酒杯過時必須賦詩,不成則罰酒。
其日天朗氣清,風(fēng)和日麗。王羲之等十一人各賦詩二首,另十五人各賦詩一首。王羲之為所賦詩作《蘭亭集序》,以紀其事。王羲之手寫此序的書法向被視為藝術(shù)瑰寶,與其事其文相得益彰。
從此“蘭亭修禊”便成了文人聚會的典故,曲水傳杯或曲水流觴遂也為文人雅集的佳話。(典見《晉書·王羲之傳》)
25、曉風(fēng)殘月與大江東去
蘇軾是北宋杰出的文學(xué)家,所作散文汪洋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也清新豪健,獨具一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頗具影響。
他在翰林院任職時,曾遇一善歌的幕僚,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方答道:“柳中郎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zhí)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學(xué)士詞,須關(guān)西大漢,執(zhí)鐵板,唱大江東去。”蘇軾聽后,為之絕倒。
“曉風(fēng)殘月”為柳永《雨霖鈴》中句,“大江東去”為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首句。兩句頗能代表柳、蘇兩家詞的不同風(fēng)格,后人論詞,議及婉約派豪放派之不同特征時,常用此典。(典見《吹劍續(xù)錄》)
26、前度劉郎
古代神仙故事:東漢時,劉晨和阮肇同赴天臺山采藥,在桃源遇二仙女,劉阮被邀留居半年,兩人返回家鄉(xiāng)時,子孫已經(jīng)歷七世。于是二人又重返天臺。唐代詩人劉禹錫自屯田員外遷朗州司馬凡十年,始被召回京,游玄都觀,作《贈看花諸君子詩》曰:“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有人向執(zhí)政進讒,謂意存諷刺,乃出任連州刺史,十四年后方召回,得再游玄都觀。庭院內(nèi)一片荒涼,桃樹無存,道士也不知去向,不禁感慨萬端,又作一詩道:“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前度劉郎”,既是以姓自指,又是用劉、阮故事,后人因稱去而復(fù)來的人為“前度劉郎”,亦為詠桃花的熟典。蘇軾《留別釋迦院牡丹呈趙粹》詩結(jié)句“去年崔護若重來,前度劉郎在千里”,即用此典。(典見《幽明錄》、《本事詩》)
27、秉燭夜游
《古詩十九首》有“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之句。曹丕為魏王時,與吳質(zhì)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時文人如徐乾、劉楨、應(yīng)玚、阮瑀、陳琳、王粲等均罹疾死亡,曹丕因作書與吳質(zhì),勸其惜時自娛。書中有“古人思炳燭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燭夜游”喻及時行樂。
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即用曹丕原語,只省一“思”字。以后又引申出秉燭看花。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風(fēng)起應(yīng)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李商隱《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均襲此意。(典見《文選?魏文帝與吳質(zhì)書》)
28、金龜換酒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初至京師長安,宿于旅邸。詩人賀知章雖對李白慕名已久,但未曾謀面,聞李白來京,亟往拜訪。李白出門迎客,兩人相攜入屋,縱論古今,一見如故。李白出示詩作《蜀道難》、《烏夜啼》。賀知章贊賞備至,稱李白為謫仙人。倉卒間未攜錢帛,當場解下身上所佩金龜,交酒家沽酒與李白對酌,盡歡散。
賀知章死后,李白曾作《對酒憶賀監(jiān)》記其事,詩曰:“四明有狂客,風(fēng)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今為松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后人每以金龜換酒為傾心結(jié)交的佳話。(典見《本事詩》)
29、登龍門
黃河禹門口(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和陜西韓城縣東北),兩岸峭壁對峙,形如闕門。古代傳說,每年春末數(shù)千尾鯉魚集于此,爭登龍門。能躍登者不過七十二尾。登龍門后,鯉即化為龍,故禹門亦稱為龍門。
《后漢書 · 李膺傳》:“膺獨持風(fēng)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接者,名為登龍門。”唐李白《與朝荊州書》:“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科舉時代凡會試得中,致身榮顯,也叫登龍門。《封氏聞見記》卷二“貢舉”:“故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典見《太平廣記》卷四六六引《三秦記》)
30、春風(fēng)得意
唐代詩人孟郊,少年時隱居嵩山,兩試進士不第,曾作《下第》詩一首,中有云:“棄置復(fù)棄置,情如刀劍傷。”又作《再下第》詩云:“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表達科場失意和仕途困頓的痛苦心情。
直至四十六歲他才應(yīng)舉中試,欣喜之情,不能自已,遂作《登科后》詩云:“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后因以“春風(fēng)得意”喻進士及第。元喬吉《金錢記》“他見我春風(fēng)得意長安道,因此上迎頭兒將女婿招”,用典本此。(典見《唐才子傳》)
31、曲江宴
曲江池以水流曲折得名。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漢武帝所鑿。唐代開元、天寶間,曾于池岸廣筑樓臺亭閣,花木繁茂,煙水明媚,風(fēng)景佳麗,為長安勝景。每逢中和(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等節(jié)日,帝王將相以及商賈庶民,游者接踵。
唐制,新科進士放榜后,皇帝賜宴游賞于曲江池旁的杏園,時人稱為“曲江宴”、“杏園春宴”。后遂被專指進士及第。唐劉滄《及第后宴曲》:“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唐溫庭筠《春日將欲東歸寄新及第苗紳先輩》詩也有云:“知有杏園無路入,馬前惆悵滿枝紅。”(典見《唐國史補》、《唐摭言》)
32、雁塔題名
長安慈恩寺西院塔,高三百尺,俗稱大雁塔,為唐代名僧玄奘收藏從印度帶回的佛經(jīng)和佛像,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建造。從武則天神龍年間開始,新科進士在曲江宴以后,即集于慈恩寺塔題名,請同科進士中擅長書法者將全榜諸人姓名寫于塔上。后遂成為考中進士的代稱。《唐摭言》引白居易詩云:“慈恩寺塔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又元楊載《送完者都同知》詩:“姓名題雁塔,譜牒記龍沙。”(典見《唐摭言》、《雍錄》)
33、龍虎榜
唐德宗貞元八年(729)會試,當時天下名士韓俞、李觀、李絳、崔群、王涯、馮宿、瘐承宣、歐陽詹等二十三人同登進士第,得人才之盛。于是時人稱為龍虎榜。
后凡會試中選者亦被呼為登龍虎榜。在北宋孫僅舉進士第一,王禹偁以詩賀之,曰:“粉壁乍懸龍虎榜,錦標終屬鹡鸰原。”龍虎榜亦稱虎榜(但清代以后,虎榜專指武科),元方回《石峽書院賦》:“領(lǐng)袖者誰?予同姓兮,又同登于虎榜”;薩都刺《及第謝恩崇天門》“虎榜姓名書敕紙”,均用此典。(典見《新唐書?歐陽詹傳》)
34、破題
唐翰林學(xué)士李程初應(yīng)博學(xué)宏辭科,試題為《日五色賦》,李程試卷的首句云:“德動天鑒,祥開日華。”時人稱之為破題。又,宋詩人梅堯臣,應(yīng)范仲淹邀宴。
席間賦《河豚魚》詩一首,詩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shù)魚蝦。”歐陽修評此詩道:“河豚常出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故知詩者謂只破題兩句,已道盡河豚好處。”
后因稱詩文起首數(shù)句點破題意曰“破題”,明清八股文更以破題為作文固定程式。破題又常被引申為第一次之意。如《西廂記》:“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遭別離。”(典見《國史補》、《六一詩話》)
35、青錢萬選
唐代著名傳奇小說《游仙窟》作者張鷟所作詩文,不僅流行國內(nèi),日本、新羅使者紛紛購求。他曾八次應(yīng)試,均登甲科,當時文人員半千說他的文辭如青銅錢,萬選萬中。世人因稱他為青錢學(xué)士。后人因以青錢萬選喻文才出眾。晏殊《假中示凌判官寺丞王校勘》詩:“游梁賦客多風(fēng)味,莫惜青錢萬選才。”(典見《唐新語》、《新唐書?張薦傳》)
36、破天荒
唐代荊州文風(fēng)不振,每年解送舉人應(yīng)考,均未中試,時人稱為“天荒”。后劉蛻以荊州解送的舉人登第,打破了該州多年無人中舉的局面,時人稱為“破天荒”。荊州刺史崔鉉特獎勵劉蛻七十萬貫破天荒錢。劉蛻答謝說:“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
又自宋朝以來,江西地方無人以狀元及第,后有何昌以對策居第一,有人以詩寄何昌言云:“萬里一時開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后用以指前所未有或首次出現(xiàn)。如清黃遵憲《番客篇》詩:“平生不著襪,今段破天荒。”(典見《唐摭言》、《北夢瑣言》、《獨醒雜志》)
37、八百孤寒
唐朝大臣李德裕,出身閥閱世家,晚年位居宰相,官高爵顯。史稱其對家世寒微、無以依恃的讀書人常能施以援手,為他們的科第仕進開方便之門。因此,故深得孤寒士子好感。后李德裕在黨爭中失敗,被貶為崖州(今廣東瓊山東南)司戶,蒙恩士子對他被貶荒遠,都一掬同情之淚。
當時有人作詩云:“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后因以“八百孤寒”指貧寒之士或喻處境困難、極需要提攜的人。清黃景仁《歲暮懷朱笥河先生》:“小謫陳芳現(xiàn)在身,人間何事敝精神。幔亭仙客休相待,八百孤寒要此人。”(典見《云溪友議》、《唐摭言》、《全唐詩話》)
38、冬烘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曾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封為魯郡公。后李希烈擁兵作亂,受命前往勸諭而被害。晚唐懿宗咸通間,鄭薰主考,時徐州一代戰(zhàn)亂頻仍。鄭薰意欲激發(fā)士人之氣,特選一忠烈之后作榜首,藉作矜式。誤將考生顏標當作顏魯公的后裔,取為狀元。發(fā)榜后,顏標按禮拜見主司,鄭薰在交談中方知其出身寒素,非功臣之后。
時有無名子作詩嘲鄭薰云:“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冬烘”后遂常用以形容迂腐糊涂不達事理。如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長官頭腦冬烘甚,乞汝青錢買酒回”,即用此典。(典見《唐摭言》卷八、卷十三)
39、倒繃孩兒
宋人苗振考取進士后,出仕多年,將參加館閣考試。館閣為文學(xué)儒臣所處之地,錄取者皆為飽學(xué)多才之士。丞相晏殊謂苗振曰:“君久從吏事,必疏筆硯,今將就試,宜稍溫習(xí)也。”苗振不以為意,曰:“豈有三十年老娘而倒繃孩兒者乎?”晏殊俯首笑而不語。
后經(jīng)考試,果未中選,晏殊聞其落選笑道:“苗君竟倒繃孩兒矣!”繃即包扎嬰兒,為老娘所熟諳。“倒繃孩兒”意為將孩兒包扎顛倒。比喻多年老手,因一時疏忽大意,亦將失誤!吨熳诱Z類·雜類》所記事同人異,云是陳易赴試,宰相韓珂對陳規(guī)勸事。后世文人常用此典,尤多見于通俗小說。(典見《東軒筆錄》、《事文類聚》)
40、悔讀《南華》
唐宣宗時宰相令狐綯曾以一典故詢問溫庭筠,溫曰:“事出《南華》,非僻書也;蚣较喙评碇,時宜覽古。”令狐綯遭到輕薄,懷恨在心,上書朝廷,言溫庭筠有才無行。于是溫終身不得登第。
后溫庭筠作詩云:“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南華》,《南華經(jīng)》,即《莊子》。后人因以“悔讀《南華》”為學(xué)問高深、直言忤人而遭嫉忌的典故。如宋陸游《懷鏡中故廬》:“從宦只思乘下澤,忤人常悔讀《南華》。”(典見《唐詩紀事》、《北夢瑣言》)
41、沆瀣一氣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進士科考試,榜中錄取考生崔瀣。同時被錄取的同姓考生中,崔瀣最為崔沆相知。時人有“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之謠。后人因稱氣味相投為“沆瀣一氣 ”。今多用于貶義。(典見《南部新書》、《唐語林》)
42、名落孫山
吳地有人名孫山,為人滑稽多智。試期至,離鄉(xiāng)赴他郡應(yīng)舉,鄉(xiāng)鄰中有人托其攜子同往應(yīng)試。試畢,鄉(xiāng)鄰子落第,孫山居榜末,先期回家。鄉(xiāng)鄰探詢其子是否考中,他吟詩兩句道:“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后因稱考試落第為“名落孫山”。詩文中常用,通俗小說中尤多用此典。(典見《過庭錄》)
43、梁州夢契
元稹和白居易均為唐代新樂府運動倡導(dǎo)者,兩人友誼深厚,常以詩文互相酬和,世稱“元白”。元稹任監(jiān)察御史,于元和四年三月出使梓潼勘察案件,時白居易在京于同月二十一日與弟白行簡及知友李杓直等游慈恩寺后至李家飲灑。
席間,白居易忽停杯道:“微之(元稹字)當已至梁州了。”隨即題詩一首于壁上:“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作詩之日,元稹果恰至褒城(今屬陜西,即梁州境)旅次夢與白居易、李杓直同游曲江及慈恩寺,醒后作《梁州夢》詩云:“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曲江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
兩人遙隔千里,但神交若合符契。后人形容知友夢魂相交,常引此佳話。(典見《本事詩》)
44、東涂西抹
唐人薜逢晚年仕途失意,曾騎瘦馬赴朝。正逢新科進士列隊而出,前導(dǎo)見其形相落拓,就吆喝道:“回避新郎君!”薜逢派從者傳言:“報道莫貧相!阿婆三五年少時,也曾東涂西抹來!”
東涂西抹,本指婦女裝飾,薜逢以此為喻,說自已少年時也曾憑文章取過功名,新科進士何足為奇。后以“涂抹”為自謙詩文拙劣之詞,金元好問《自題寫真》詩“東涂西抹竊時名,一線微官誤半生”,即用此典。(典見《唐摭言》)
45、錦囊貯詩
中唐詩人李賀,為人纖瘦,但作詩異?炭,常清晨騎弱馬,一小奚奴背破囊相隨,邊行邊吟,每得佳句,即寫下投于囊中。日暮歸家后,取出詩句,構(gòu)成全篇,除有重大事故外,日日如此。其母使婢女檢討錦囊,見所書詩句甚多,即怒:是兒要嘔出心乃耳。
后人稱好詩為錦囊佳句者本此。錦囊又稱奚囊。楊維楨《感懷》“盡取江山錦繡句,嘔心瀝血入奚囊”,即用此典。(典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唐書?李賀傳》,《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46、雞肋糜人
三國魏楊修,字德祖,好學(xué),有俊才,為曹操主簿。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引兵攻漢中,劉備據(jù)平陽堅守,因久攻不下,操乃意欲還軍。適逢軍將問軍中口令,遂隨口云:“雞肋”。眾官屬莫知所謂,獨楊修已解其意,整裝待發(fā)。問之,則曰:“夫雞肋,棄之為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返也。”
后因以“雞肋糜人”喻雖嫌乏味卻又不忍舍棄之物。唐羅隱詩:“雞肋曹公怒,豬肝仲叔慚”,即直詠其事;宋蘇轍詩:“官如雞肋浪奔馳,政似羊毛尚黽勉”,乃取其意用典。(典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一》注引《九州春秋》、《后漢書·楊震傳》)
47、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資質(zhì)甚美,清明獨游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yīng)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柯,姿態(tài)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崔護以言挑之,不應(yīng)。彼此注目久之。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遏,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置鎖無人。惆悵之余,題詩于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后代詩文中因常以喻男子邂逅一女子,后不復(fù)再見的悵惘心情。
白仁甫、尚仲賢均有《崔護謁漿》雜劇演此事,明清傳奇中亦有《題門記》、《人面桃花》等劇,皆本此。(典見《本事詩》、《唐詩紀事》及《全唐詩話》等)
48、本色當行
宋代詩人陳師道曾云:“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詞手,唯秦七、黃九耳。”意為蘇軾作詞,亦如韓愈作詩,雖好而不是詞的本味,惟有秦觀、黃庭堅之詞,方是作詞正道。
同時的晁無咎卻說:“蘇詞雖稍不諧律呂,蓋橫放杰出,曲子中縛不住者;而黃山谷詞固高妙,然不是當行家語,乃著腔子唱和詩耳。”南宋詩論家嚴羽要求作詩“須是本色,須是當行”,即本陳、晁兩家之說。
本色即詩文體裁的本味;當行,猶言內(nèi)行。后來詩文中常用“本色當行”形容恪守體裁而能致精妙之作家作品。(典見《后山詩話》、《滹南詩語》、《滄浪詩話》)
49、章臺柳
唐代詩人韓翃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居京時得一姬柳氏,才色雙全。后韓翃為淄青節(jié)度使侯希幕僚。時值安史之亂,他不敢攜柳氏赴任,分別三年,未能團聚,因寄詞柳氏云:“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許堯佐《柳氏傳》作“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yīng)攀折他人手。”
柳氏也有和詞云:“楊柳枝,芳菲節(jié)?珊弈昴曩涬x別。一葉隨風(fēng)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獨居,恐有意外,就出家為尼。不久被番將沙吒劫去,后賴虞侯將許俊用計救出,始得團圓。后人就名韓翃寄柳氏詞的詞調(diào)為“章臺柳”。“章臺柳”亦被用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墻花而專妓女這類的人物。(典見《本事詩》、《柳氏傳》、《唐詩紀事》、《全唐詩話》)
50、吊柳會
柳永初名三變,以填詞名世,與兄弟三復(fù)、三接號為“柳氏三絕”。因他常涉足花街柳巷,所作大抵為偎紅依翠的艷詞,歌臺舞榭常演唱其詞,歌妓舞姬,均愛慕其才華,但為時論所不許。后改名柳永,中進士第,官任屯田員外郎,但一生流落不偶,最終客死襄陽,埋骨異鄉(xiāng)。
相傳他死時家無余財,身后蕭條,靠昔日仰慕他的妓女集資營葬,草草料理后事。死后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群妓相約各攜酒菜食物赴其墳地祭掃。識與不識均奔集墓地,相沿成習(xí)。鄉(xiāng)間稱之為吊柳七或吊柳會!豆沤裥≌f眾名姬春風(fēng)吊柳七》及清王士禎《真州絕句》之五“殘月曉風(fēng)仙掌路,何人為吊柳屯田”,均敘此事。(典見《獨醒雜志》、《方輿勝覽》等)
現(xiàn)距離2021年江蘇省考筆試,還有較為充裕的時間,所有大家一定要打牢基礎(chǔ),系統(tǒng)全面的復(fù)習(xí),需要備考的考生可參考2021年江蘇公務(wù)員考試通用教程,無需高價培訓(xùn),直擊快速上岸!現(xiàn)購買還贈送歷年江蘇真題ABC類卷數(shù)套。書課一體,非常適合沒有基礎(chǔ)的公考小白。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