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蘇公務員考試每日一練之常識判斷(04.27)
常識判斷重在平時積累,江蘇公務員考試網(www.5yxx.com)建議考生在備考常識判斷時,一要系統(tǒng)復習,二要多做練習。
2019年江蘇公務員考試常識判斷:主要測查應試人員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分析判斷的基本能力,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近一年期間發(fā)生的國際國內重大事件等方面的內容。
2019年江蘇公務員考試暫未啟動,考生可參考最新版江蘇公務員考試通用教材(免費贈送200+課時在線聽課,2萬道題在線刷題、200套真題在線?)(點擊訂購),掌握江蘇省考重點題型,了解省考命題規(guī)律。
接下來完成1--5題!
1.
在日常寫作過程中,如果不注意標點符號的使用,就容易使文字表達產生歧義。下列各項中,標點符號使用合乎規(guī)范的一項是( )。
A.與西醫(yī)相比,中醫(yī)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中藥副作用小,醫(yī)療成本低,診治個性化,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已系統(tǒng)地闡述了中醫(yī)的理論基礎。
B.少年寫作文,就應該多寫一點“有意思”的事。何必那么深刻,何必那么深沉?故作高深,一本正經,老氣橫秋,少了童年的童趣和稚氣,倒沒有什么可愛之處。
C.近幾年的名人故里之爭,讓大家看得眼花繚亂。正如一網友所言,“伏羲東奔西走,黃帝到處安家,女媧遍地開花,諸葛四處顯靈。”
D.“哥偷的不是菜,哥偷的是寂寞。”小白領“偷菜”上癮的背后,折射的是一種扭曲的社會價值觀,代表的是一種精神空虛的無聊文化。
2.
下列關于新疆的《三十六計》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按計名排列,下列分類正確的是( )。
A.瞞天過海 趁火打劫
B.暗度陳倉 渾水摸魚
C.關門捉賊擒賊擒王
D.金蟬脫殼 聲東擊西
3.
“義利之辯”是我國古代倫理學上爭論激烈的一個問題,爭論的實質是把什么作為判斷事物價值的標準。
下列話語中主張以“利”作為判斷事物價值的標準的是( )。
A.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B.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
C.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4.
下列歷史事件時間排序正確的一組是( )
A.戊戌變法——馬關條約——五四運動
B.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擊倭寇——鄭成功收復臺灣
C.張衡發(fā)明地動儀——諸葛亮寫《出師表》——張騫出使西域
D.虎門銷煙——中日甲午戰(zhàn)爭——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
5.
下列關于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描述,與古代的說法或傳說不相符的是( )。
A.元宵節(jié)掛燈最早跟佛教儀式有關聯(lián)
B.清明節(jié)吃寒食最早是為了紀念一位先皇
C.中秋節(jié)吃月餅曾與反抗元朝的統(tǒng)治有關
D.古代的春節(jié)叫元旦,意為一年的第一天
江蘇公務員考試網參考解析
江蘇公務員考試網參考解析
1.答案: D
解析: A項“中藥副作用小,醫(yī)療成本低,診治個性化”之間是并列關系,應用頓號,且最后的“成書于……”與前半部分表述關聯(lián)不大,應獨立成句,故其前面應用句號;B項“何必……何必……”表達兩個意思,故第一個“何必……”后應用問號,“故作高深,一本正經,老氣橫秋”之間應用頓號;C項結尾的句號應在雙引號之外;D項標點符號使用合乎規(guī)范,故本題選D
2.答案: A
解析: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zhàn)計、敵戰(zhàn)計、攻戰(zhàn)計、混戰(zhàn)計、并戰(zhàn)計、敗戰(zhàn)計。前三套是處于優(yōu)勢所用之計,后三套是處于劣勢所用之計。
勝戰(zhàn)計: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
敵戰(zhàn)計:無中生有;暗度陳倉;隔岸觀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㈠幀手牽羊。
攻戰(zhàn)計:打草驚蛇;借尸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
混戰(zhàn)計: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伐虢。
并戰(zhàn)計: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
3.答案: B
解析:
“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人們糧倉充足才會懂得禮儀,豐衣足食才會看重榮譽和恥辱。說明的是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傾向于主張以“利”作為判斷事物的標準。故正確答案為B。
本題相關知識點:
1、“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的意思是一個真正有學問,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君子,只憂道之不行,不考慮生活的問題;比如耕種田地,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只憂慮自己的為人,并不擔心是否貧窮。這是以“義”作為判斷事物的標準。
2、“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是指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這是孔子提出的“義”與“利”對立的說法。并沒有主張“利”作為判斷事物價值的標準。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指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別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別人。這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代表觀點。
4.答案: B
解析:
戊戌變法,1898年;馬關條約,1895年;五四運動,1919年。A項錯誤。鄭和下西洋,1405年開始;戚繼光抗擊倭寇,1560年左右;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年初。B項正確。張衡發(fā)明地動儀,公元132年;諸葛亮寫《出師表》,建興五年,227年春天;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C項錯誤;㈤T銷煙,1839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1894年-1895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1840年—1842年。D項錯誤。
5.答案: B
解析: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jié)”、“禁煙節(jié)”。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故本題選B。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