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蘇公務員考試:片段閱讀習題(29)
1.我再不被失敗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為老死而悲了,再不為生兒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嗎?能知道我死后變成何物嗎?活著就是一切,活著就有樂,活著也有苦,苦里也有樂;猶如一片樹葉,我該生的時候,我生機勃勃地來,長我的綠,現我的形,到該落的時候,我痛痛快快地去,讓別的葉子又從我的落疤里新生。
根據這段文字我們知道( )。
A.提倡及時行樂的人生觀 B.以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
C.隨遇而安的生活態(tài)度 D.不能患得患失而停止前進
2.僧人問:“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見,那你為何挑一盞燈籠呢?”盲人聽了,就得意地說:“雖說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見,但我挑了這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也更讓別人看到我自己,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撞我了。”苦行僧聽了,頓有所悟。他仰天長嘆說:“我天涯海角奔波尋覓我佛,沒想到佛就在我的身邊哦!人的佛性就像一盞燈,只要我點亮了,即使我看不見佛,佛也會看到我自己的。”
從這段文字我們不能推出的是( )。
A.為別人著想,實際上就會惠及自己
B.盲者安然的心態(tài)是他對佛的透徹的參悟和理解的表現
C.苦苦追尋的理想、信念往往寓于我們身邊的平凡小事之中
D.只有先照亮別人,才能夠照亮我們自己
3.近年來,各種搞笑、輕浮的網絡語言大規(guī)模地侵入了傳統(tǒng)漢語的領地,影響大有不斷壯大之勢。對待網絡語言,雖然學界和社會上還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缺乏及時合理的鑒別和引導,任其自流,無疑將會消解傳統(tǒng)漢語的詩意和韻味,割裂漢語的文化傳承脈絡,同時也將使國家語言文字的嚴肅性和規(guī)范性受到挑戰(zhàn),使其陷入游戲和隨意改寫的危險中。
這段文字旨在說明:( )。
A.應該對網絡語言進行及時合理的鑒別和引導 B.傳統(tǒng)漢語的地位岌岌可危
C.網絡語言的詩意和韻味遠不如傳統(tǒng)漢語 D.網絡語言對傳統(tǒng)漢語形成了一定的沖擊
4.19世紀的一項重大發(fā)明導致制蠟業(yè)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也使得照明成為了普通老百姓的現實。在19世紀的早期和中期,人類發(fā)現了利用堿和硫酸提煉動物脂的工藝,其產品硬脂比沒有提煉的動物硬脂更加堅硬,燃燒時間也更長。這一發(fā)明創(chuàng)造意味著人類可以生產出點燃時無太多煙塵和太臭氣體的脂蠟。
下列關于19世紀人類發(fā)明了硬脂產品以后的各項說法中正確的一項是( )。
A.蠟燃燒時沒有太多煙塵 B.蠟燃燒時散發(fā)出香味
C.蠟沒有達到普通使用 D.蠟燃燒時間不長
5.中國的工業(yè)革命開始得相對較晚,其大部分效果在過去四十年中才顯現出來。它對中國人與自然環(huán)境關系的影響,發(fā)生得肯定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快,而且可能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強大。隨著政治越來越穩(wěn)定,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生產、消費、運輸和廢物處理已經改變了中國。
上述文字透露出來的潛在的信息是( )。
A.中國工業(yè)改革的效果在較長時間內才能顯現出來 B.中國工業(yè)改革對中國的影響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快
C.中國工業(yè)革命后政治越來越穩(wěn)定 D.中國自然環(huán)境的發(fā)展前景和威脅
江蘇公務員考試網參考答案及解析:
1.D【解析】該段文字的中心句是“活著就是一切,活著就有樂,活著也有苦,苦里也有樂。”即萬事萬物都是圓了又缺,缺了又圓,在變化中得到永恒。故人應當踏實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不能常為人生的悲哀、得意而惑,而患得患失不能前進。
2.B【解析】該段文字從一個平常簡單的生活故事中揭示出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而盲者的看法與“佛的透悟”并不沾邊,只是盲者的個人看法,故B項錯誤。
3.D【解析】題目主要寫了網絡語言對傳統(tǒng)漢語的消極影響。選D,選項A、B、C都是片面說法。
4.A【解析】本題要在原文中尋找答案。短文開頭中“使得照明成為了普通老百姓的現實”說明蠟已經開始普遍使用,所以,去除選項C。第二句話中“燃燒時間也更長”可以將選項D排除。而末尾中“這一發(fā)明創(chuàng)造意味著人類可以生產出點燃時無太多煙塵和太臭氣體的脂蠟”可以直接選出A為正確答案,并否定選項B。
5.A【解析】注意本題要選出的是潛在的信息,因此應仔細分析題干中內容。文中主要論述了中國工業(yè)革命問題,可以排除選項D。選項B可以直接從文中第二句話中找出,不屬于“潛在信息”,因此排除。文中最后一句“隨著政治越來越穩(wěn)定”說明選項C也屬于非“潛在信息”。所以,通過排除法選出A。
閱讀此文的人還閱讀了
![相關文章](/images/xgwz_ico.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