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江蘇公務員考試:掌握邏輯規(guī)律
2014年江蘇公務員考試預計在明年2月份啟動,距今還有6個月的時間,隨著全社會“公考熱”的不斷升溫和命題的日趨規(guī)范,備考也對考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nèi),如何規(guī)劃好合理的復習方略并作出最有效的備考工作,應該是每一位應試者相當關心的問題。公考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的有效考試,考生應該及早動手復習,建立一種長效復習機制,從而增加勝算幾率,脫穎而出。
在歷年的公務員考試中,判斷推理都是行政職業(yè)能力測試中必考的一類題型,是被很多考生認為比較難做的公務員考試題目之一,下面,江蘇公務員考試網(wǎng)(www.5yxx.com)將為考生介紹判斷推理中邏輯判斷的一些規(guī)律和容易出現(xiàn)的迷惑選項,希望考生在備考時能牢記規(guī)律,規(guī)避迷惑項。
一、掌握邏輯規(guī)律
(一)同一律的基本內(nèi)容
同一律的基本內(nèi)容是任何一個思想與其自身是等同的。
同一律的公式:A是A。
任何一個概念都有其確定的內(nèi)涵和外延,是這個概念就是這個概念,而不是別的概念。任一命題都有其確定的命題內(nèi)容,是這個命題就是這個命題,而不是別的命題。
(二)同一律的邏輯要求以及違反同一律要求的常見邏輯錯誤
同一律的邏輯要求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一個思想必須保持其確定和同一。
具體一些說,這個要求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個思想都必須是確定的;第二,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個思想前后應當保持一致。
違反同一律要求的邏輯錯誤主要有兩種:混淆或偷換概念和轉(zhuǎn)移或偷換論題。
混淆或偷換概念就是在同一思維或論辯過程中,把兩個不同的概念這樣或那樣地混淆或等同起來,從而將一個概念變換為另一個概念。下面結(jié)合2014年江蘇公務員考試通用教材中的例子來詳細說明。
例如:魯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讀完的,《狂人日記》是魯迅的著作,因此,《狂人日記》不是一天能讀完的。題干中的推理兩次提到“魯迅的著作”,前一個指魯迅著作的總體,第二個指一部具體的著作《狂人日記》,前后概念不一致,為偷換概念。
轉(zhuǎn)移或偷換論題是在論證中常見的一種邏輯錯誤。這種錯誤是在論證過程中把兩個不同的論題(判斷或命題)這樣或那樣地混淆或等同起來,從而用一個論題去代換原來所論證的論題。
比如:有人向執(zhí)法人員質(zhì)疑亂罰款的問題,執(zhí)法人員說:“罰款本身不是目的,嚴格執(zhí)法是為了維護人民的合法權(quán)益。”
【例題】對同一事物,有的人說“好”,有的人說“不好”,這兩種人之間沒有共同語言?梢,不存在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語言。
以下除哪項外,都與題干推理所犯的邏輯錯誤近似?( )
A. 甲:“廠里規(guī)定,工作時禁止吸煙。”乙:“當然,可我吸煙時從不工作。”
B. 有的寫作教材上講,寫作中應當講究語言形式的美,我的看法不同。我認為語言就應該樸實,不應該追求那些形式主義的東西。
C. 有意殺人者應處死刑,行刑者是有意殺人者,所以行刑者應處死刑。
D. 這種觀點既不屬于唯物主義,又不屬于唯心主義,我看兩者都有點像。
【解析】答案:D。邏輯錯誤題目首先要搞清是什么邏輯錯誤。本題題干的邏輯錯誤是偷換概念,前后出現(xiàn)的兩個“共同語言”是兩個概念。
與題干推理錯誤最近似的是A項和B項,工作既是一個時段概念,也可以是一個動作的概念,A項偷換了二者,B項中的語言也有這個問題;選項C嚴格地講并沒有邏輯錯誤,只是前提“有意殺人者應處死刑”本身有問題;之所以選擇D項,是因為D項的邏輯錯誤是自相矛盾,與題干的邏輯錯誤離得最遠。
二、拋棄迷惑選項
文段中通過分析已經(jīng)得出一個既定結(jié)論,但是選項中依舊說它的可能性和懷疑性的。這種錯誤選項設置方式不是很好理解,有時考生會迷惑,掌握好這種方法可以增加做題的準確率。
【例題1】 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與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小范圍、低水平的科普活動已遠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理解科學”這個大“科普”,便成為迫切需要全社會關注的重大課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縱深發(fā)展,科學技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和邏輯體系,也漸漸遠離了大眾的視線與常識。人們很難憑借以往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經(jīng)驗,來準確理解科學及其所引起的各種變化,很難判斷其社會價值與意義,這就使得一些科學技術成為橫亙在人類發(fā)展道路上的知識壁壘。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與飛速發(fā)展的科學存在差距
B. 在新形勢下提升科普工作水平的必要性
C. 提高科普工作水平所面臨的種種困難
D. 現(xiàn)代科學技術有成為知識壁壘的可能
【解析】這是一道意圖判斷題,正確答案是B。根據(jù)文段科普范圍小,科普水平低是現(xiàn)在面臨的一個問題,在選擇時我們應該選擇解決這一問題的選項,所以選擇B提高科普水平時解決問題的對策。根據(jù)文段最后一句我們知道已經(jīng)成為了知識壁壘,但D選項說是可能。這就是用可能性和質(zhì)疑性代替文段中已經(jīng)說明的既定事實。
【例題2】有些被宣稱為“清熱下火”的涼茶,其實連茶的“遠親”都算不上,它們不含通常的“茶葉”,只是含些中草藥提取液。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看,人體的許多癥狀跟中醫(yī)所說的“熱”、“火”類似,而這些癥狀,有許多是會自然減退的,不管喝涼茶還是白水,一段時間后都會減輕。另一方面,在理論上完全可能有中草藥的某些成分正好對某些癥狀有效,所以不少人喝了涼茶,覺得清了“熱”、下了“火”,這并不奇怪。但是,這樣一種“有效”卻符合大眾的思維方式,但凡質(zhì)疑這些功效的言論都會招來大量消費者“現(xiàn)身說法”的攻擊,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亂喝涼茶可能會對健康不利
B. 很多消費者并不了解涼茶的實質(zhì)
C. 某些涼茶“清熱下火”的功能值得懷疑
D. 涼茶中真正發(fā)揮功效的是中草藥成分
【解析】這是一道意圖判斷題,選擇B項。本題的結(jié)構(gòu)是分總的結(jié)構(gòu),前面援引觀點,然后解釋說明其中的道理,最后得出結(jié)論,重點在但是之后,說明了現(xiàn)在這種“非有效”的觀點得到了大眾的“攻擊”,所以意在說明消費者不了解涼茶的實質(zhì),選B。根據(jù)前文援引觀點涼茶可以下火,用“其實”一轉(zhuǎn)折說明了涼茶是不能“下火”的事實,沒有什么可疑問的。所以C項也是用疑問代替既定事實。
閱讀此文的人還閱讀了
2014江蘇公務員考試:判斷推理中常見邏輯謬誤
在歷年的公務員考試中,判斷推理都是行政職業(yè)能力測試中必考的一類題型,是被很多考生認為比較難做的公務員考試題目之一,下面,江蘇公務員考試網(wǎng)(www.5yxx.com)將為考生介紹判斷推理中邏輯判斷的一些規(guī)律和容易出現(xiàn)的迷惑選項,希望考生在備考時能牢記規(guī)律,規(guī)避迷惑項。
一、掌握邏輯規(guī)律
(一)同一律的基本內(nèi)容
同一律的基本內(nèi)容是任何一個思想與其自身是等同的。
同一律的公式:A是A。
任何一個概念都有其確定的內(nèi)涵和外延,是這個概念就是這個概念,而不是別的概念。任一命題都有其確定的命題內(nèi)容,是這個命題就是這個命題,而不是別的命題。
(二)同一律的邏輯要求以及違反同一律要求的常見邏輯錯誤
同一律的邏輯要求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一個思想必須保持其確定和同一。
具體一些說,這個要求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個思想都必須是確定的;第二,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個思想前后應當保持一致。
違反同一律要求的邏輯錯誤主要有兩種:混淆或偷換概念和轉(zhuǎn)移或偷換論題。
混淆或偷換概念就是在同一思維或論辯過程中,把兩個不同的概念這樣或那樣地混淆或等同起來,從而將一個概念變換為另一個概念。下面結(jié)合2014年江蘇公務員考試通用教材中的例子來詳細說明。
例如:魯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讀完的,《狂人日記》是魯迅的著作,因此,《狂人日記》不是一天能讀完的。題干中的推理兩次提到“魯迅的著作”,前一個指魯迅著作的總體,第二個指一部具體的著作《狂人日記》,前后概念不一致,為偷換概念。
轉(zhuǎn)移或偷換論題是在論證中常見的一種邏輯錯誤。這種錯誤是在論證過程中把兩個不同的論題(判斷或命題)這樣或那樣地混淆或等同起來,從而用一個論題去代換原來所論證的論題。
比如:有人向執(zhí)法人員質(zhì)疑亂罰款的問題,執(zhí)法人員說:“罰款本身不是目的,嚴格執(zhí)法是為了維護人民的合法權(quán)益。”
【例題】對同一事物,有的人說“好”,有的人說“不好”,這兩種人之間沒有共同語言?梢,不存在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語言。
以下除哪項外,都與題干推理所犯的邏輯錯誤近似?( )
A. 甲:“廠里規(guī)定,工作時禁止吸煙。”乙:“當然,可我吸煙時從不工作。”
B. 有的寫作教材上講,寫作中應當講究語言形式的美,我的看法不同。我認為語言就應該樸實,不應該追求那些形式主義的東西。
C. 有意殺人者應處死刑,行刑者是有意殺人者,所以行刑者應處死刑。
D. 這種觀點既不屬于唯物主義,又不屬于唯心主義,我看兩者都有點像。
【解析】答案:D。邏輯錯誤題目首先要搞清是什么邏輯錯誤。本題題干的邏輯錯誤是偷換概念,前后出現(xiàn)的兩個“共同語言”是兩個概念。
與題干推理錯誤最近似的是A項和B項,工作既是一個時段概念,也可以是一個動作的概念,A項偷換了二者,B項中的語言也有這個問題;選項C嚴格地講并沒有邏輯錯誤,只是前提“有意殺人者應處死刑”本身有問題;之所以選擇D項,是因為D項的邏輯錯誤是自相矛盾,與題干的邏輯錯誤離得最遠。
二、拋棄迷惑選項
文段中通過分析已經(jīng)得出一個既定結(jié)論,但是選項中依舊說它的可能性和懷疑性的。這種錯誤選項設置方式不是很好理解,有時考生會迷惑,掌握好這種方法可以增加做題的準確率。
【例題1】 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與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小范圍、低水平的科普活動已遠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理解科學”這個大“科普”,便成為迫切需要全社會關注的重大課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縱深發(fā)展,科學技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和邏輯體系,也漸漸遠離了大眾的視線與常識。人們很難憑借以往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經(jīng)驗,來準確理解科學及其所引起的各種變化,很難判斷其社會價值與意義,這就使得一些科學技術成為橫亙在人類發(fā)展道路上的知識壁壘。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與飛速發(fā)展的科學存在差距
B. 在新形勢下提升科普工作水平的必要性
C. 提高科普工作水平所面臨的種種困難
D. 現(xiàn)代科學技術有成為知識壁壘的可能
【解析】這是一道意圖判斷題,正確答案是B。根據(jù)文段科普范圍小,科普水平低是現(xiàn)在面臨的一個問題,在選擇時我們應該選擇解決這一問題的選項,所以選擇B提高科普水平時解決問題的對策。根據(jù)文段最后一句我們知道已經(jīng)成為了知識壁壘,但D選項說是可能。這就是用可能性和質(zhì)疑性代替文段中已經(jīng)說明的既定事實。
【例題2】有些被宣稱為“清熱下火”的涼茶,其實連茶的“遠親”都算不上,它們不含通常的“茶葉”,只是含些中草藥提取液。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看,人體的許多癥狀跟中醫(yī)所說的“熱”、“火”類似,而這些癥狀,有許多是會自然減退的,不管喝涼茶還是白水,一段時間后都會減輕。另一方面,在理論上完全可能有中草藥的某些成分正好對某些癥狀有效,所以不少人喝了涼茶,覺得清了“熱”、下了“火”,這并不奇怪。但是,這樣一種“有效”卻符合大眾的思維方式,但凡質(zhì)疑這些功效的言論都會招來大量消費者“現(xiàn)身說法”的攻擊,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亂喝涼茶可能會對健康不利
B. 很多消費者并不了解涼茶的實質(zhì)
C. 某些涼茶“清熱下火”的功能值得懷疑
D. 涼茶中真正發(fā)揮功效的是中草藥成分
【解析】這是一道意圖判斷題,選擇B項。本題的結(jié)構(gòu)是分總的結(jié)構(gòu),前面援引觀點,然后解釋說明其中的道理,最后得出結(jié)論,重點在但是之后,說明了現(xiàn)在這種“非有效”的觀點得到了大眾的“攻擊”,所以意在說明消費者不了解涼茶的實質(zhì),選B。根據(jù)前文援引觀點涼茶可以下火,用“其實”一轉(zhuǎn)折說明了涼茶是不能“下火”的事實,沒有什么可疑問的。所以C項也是用疑問代替既定事實。
閱讀此文的人還閱讀了
2014江蘇公務員考試:判斷推理中常見邏輯謬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