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半月談》第7期
3月27日,中共江蘇省委組織部、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江蘇省公務員局及江蘇公務員考試網公布《2012年江蘇公務員考試筆試合格分數線劃定》。3月29日起考生可通過2012年江蘇公務員筆試成績查詢入口查看個人考試成績,面試時間定于4月21日至22日進行。面試前,各招錄部門將對進入面試人選進行資格復審。由于本次考試準備不充足,對考試成績不滿意的考生,吸取本次教訓,可提前著手準備2013年的江蘇公務員考試,考生可結合2012年江蘇公務員考試通用教材提前進行復習。
《半月談》2012年第6期【半月評論】:第一代農民工的新夢想
中國的第一代農民工,已經步入人生的一個轉折性時刻。
20多年前,成千上萬的農民勇敢地從土地上走出來,更多地從西部涌向沿海,從鄉(xiāng)村涌向城市,開始了新一波歷史大遷徙,匯聚起中國大地上洶涌澎湃、蔚為壯觀的潮流,后來被稱為“第一代農民工”。他們懷揣著與貧窮抗爭的渴求,開始了對新的生活的追尋,同時以自己粗糙的雙手和堅挺的脊梁,舉撐起“中國制造”的奇跡。他們依靠自己的奮斗,贏得了舉世欽敬的尊嚴和光榮。
20多年后,成千上萬的第一代農民工重新背起行囊,揮揮手,告別朝夕相處的城市、車間和工友,告別人生中一段最滄桑的經歷,毅然踏上西行的列車,與他們的后輩新生代農民工擦肩而過,開始了又一波歷史大遷徙。
這不是完全的退出,也不是簡單的回歸。第一代農民工為生活、為夢想而打拼的人生大幕,并沒有就此落下。城市是他們的坐標,市場是他們的學校,磨難是他們的財富,堅韌是他們的品牌。烈士壯年,雄心不已,他們還要行進,還要播種,還要耕耘新的天地。
他們的返鄉(xiāng),為鄉(xiāng)村社會建設、鄉(xiāng)土文明振興,撬動起堅實的支點。歷史當會記住第一代農民工。所在城市每一天茁壯的成長中,都有他們身心的投入;所在城市每一樣幸福的民生中,都有他們默默的奉獻。
他們努力融入城市的視野和襟懷,把自己的根深深扎下,但最后還是回到天地更為博大的鄉(xiāng)土。他們真切感受城市的包容和友愛,但畢竟與土地還有著更多的千絲萬縷的糾結,村莊留守的親人無時無刻不在他們心中牽掛。
如今,他們回來了。贍養(yǎng)老人,教育子女,成為他們眼下的一個生活重心。“我們寧可回來之后收入低點,也要把娃娃的教育抓好。今后的社會肯定不會像我們當初那樣有把力氣就能找到活干,多學點知識才有出路。”
同時,他們也為鄉(xiāng)村社會帶回了不一樣的生活理念和發(fā)展方式。他們的城市體驗,是一場名副其實的穿越之旅——從鄉(xiāng)村文明進入都市文明。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建筑起一座座高樓大廈,那是城市形象最樸實厚重的底色;他們用滿腔的激情,噴涌出一首首打工詩歌,那是城市文化最真摯深沉的心聲;他們用全部的才智,書寫著一篇篇創(chuàng)業(yè)傳奇,那是城市精神最鮮活清澈的滋潤。
當他們再次回到故土家園,除了家庭生活的充實和修復,更重要的是,他們以其對鄉(xiāng)土文化、草根道德的堅守和傳承,以其對工業(yè)理念、都市文明的濡染和傳播,成為鄉(xiāng)村的新型主體力量。
在村莊日益顯露的原子化、空心化、邊緣化演變中,在村落社區(qū)、公共空間的重構和基層民主、鄉(xiāng)村治理的推進中,他們將為新農村建設夯實更為堅固的發(fā)展基礎,為新鄉(xiāng)村文明平添生動活躍的現代元素。
他們的轉崗,為傳統產業(yè)轉移、草根經濟升級,催生著巨大的動力。承接沿海地區(qū)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的大規(guī)模西進,推進新一輪工業(yè)化的追趕式加速,西部地區(qū)富余勞動力就地消化能力日益增強,第一代農民工也在回歸中找到了新的平臺。他們是西部的優(yōu)勢性資源,是西部的基礎性人才。他們的眼界更高了,頭腦更活了,底氣也更足了,立志要建設一種跟城里人一樣“體面”的生活。
“在家門口就能拿到同樣的工資,干嘛要跑那么遠?”他們的忠誠敬業(yè)、吃苦耐勞,依然是就業(yè)競爭的本錢。他們還想更進一步,依靠自己初步的觀念、技術、經營和資本的“原始積累”,自謀職業(yè),自己創(chuàng)業(yè),開自己的店,辦自己的廠。
地方政府也是慧眼識才,相關的扶持政策接連出臺,勞動力技能培訓普惠制度不斷完善,一個個“農民工創(chuàng)業(yè)園”應運而生。即使再回到土地上,他們也要嘗試做一回新型農民,職業(yè)化農民。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激勵,科技創(chuàng)新和專業(yè)合作展示出來的現代農業(yè)光明前景,吸引著他們尋找更適合自己的用武之地。
他們的夢想,為西部城鎮(zhèn)勃興、縣域加速發(fā)展,蓄積了深厚的能量。這些返鄉(xiāng)農民工心底都沉淀著濃濃的城市情結。畢竟,他們已經打開了窗子,領略了別一樣風光,他們曾經流連在城市,拼搏過另一種人生。這種情結的釋放,也是西部城鎮(zhèn)化不可忽略的強大動力和有力支撐。
我以為,中國的城市化有一個誤區(qū):競相走大都市道路。城市化絕不等于都市化。發(fā)展大城市固然更有利于節(jié)約用地,也具有比較明顯的規(guī)模經濟效應。但是,我們不可掉入單一經濟思維的陷阱,還得有社會、民生的考量。小城鎮(zhèn),尤其是西部的小城鎮(zhèn),對于西部工業(yè)化的推進、三農問題的破解,都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
而且,第一代農民工舊時的城市夢想,正是從家鄉(xiāng)的小鎮(zhèn)醞釀、發(fā)酵、升騰的。畢竟,家鄉(xiāng)的城鎮(zhèn)門檻更低,抬起腳跟就可輕輕跨過;血緣、地緣、親緣,家鄉(xiāng)的親友關系更多,熟人社會的傳統網絡資源就是他們的社會資本;家鄉(xiāng)的田地莊稼更近,創(chuàng)業(yè)打工務農持家都不耽誤。
西部一些城市在招工與招商同等重要的競爭中,已經鮮明地亮出了“身份留人”的重要砝碼,明確提出,農民工轉戶進城可享受與本地城鎮(zhèn)居民一樣的待遇,農村權益依然可以保留,繼續(xù)享受,在戶籍改革中為第一代農民工打開了更為明亮、寬敞的機會之門。
歲月終將流逝,青春終將交替。但是,在第一代農民工的眼中,生活不會老去,夢想不會老去。
祝福他們,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成就新的夢想!
閱讀此文的人還閱讀了:
相關文章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