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公務員網:篇章閱讀練習17
篇章閱讀是江蘇公務員行測試卷中言語理解與表達所考察的題型,每篇文章有500字左右,且有五個問題。從歷年真題來看,篇章的主旨句多出現在文章段首,有時是第一句話,有時跟在轉折連詞后面;此外,第一段的開頭或結尾如出現問句,那么對這個問句的回答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大意。《2012年江蘇公務員考試綜合教材》中對這部分題型的解題方法做了詳細匯總,考生可結合教材進行復習。
大國崛起不是民族性口號和單一的愿望,文化創(chuàng)新和可持續(xù)性輸出是它的重要軟實力地基。
法國思想家布爾迪厄將整個社會資本分成三個資本域: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象征資本。就“經濟資本”而言,如今,中國在落入低谷后已經走上了復蘇之路,這種復蘇使得中國的身份變得空前復雜。關鍵問題不在于我們的科技經濟、軍事崛起,而在于我們的文化身份不清。這就說明中國的“文化資本”還不豐厚,需積極進行文化資本與象征資本的積累和創(chuàng)新,通過經濟崛起與文化創(chuàng)新共同提升中國新世紀大國地位。
在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格局下,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東方文化喪失了自己的聲音,只能淪為西方現代性的邊緣或附庸,中國在古今中西四個維度之間【①】,人們一方面在忘記中國自身的傳統,一方面對西方這一他者總是【②】。向西方學習并沒有獲得西方文化的內在特性,反而往往通過西方抹去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沒有文化的凝聚力,文化身份【③】就將出現問題。在經濟起飛之后,全盤西化之中還有什么能夠代表東方文化?如果我們沒意識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那么崛起速度越快,文化則越弱。
文化要去“化”,國家沖突要去“解”,當代思想戰(zhàn)略要去“行”。然而,在大眾媒體的炒作中,今天滿地的“文化侏儒”和消費享樂主義者,卻少有能夠擔當“天下”的大氣象者。這意味著,中國文化在新一輪文化競爭中很有可能處在不利的地位,事實上,文化殖民、語言殖民、精神生態(tài)失衡是當代最大的文化病癥,這種病癥造成了國人的文化自卑主義和文化失敗主義情結。這一局面必須加以改觀,否則文化軟實力就落不到實處。
中國文化正在成為國際上受尊重的文化實體,并由東方向西方傳播而成為人類新的文化感受方式,我們必須思考人類的未來是否可以將東西方文化中精神相通的要素整合起來,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消除文化誤讀,發(fā)現差異性文化之間的心靈相似性,拿出巨大的心智和勇氣著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精神生態(tài)失衡問題,讓人類走向新世紀綠色生態(tài)的自然和社會。
守正創(chuàng)新是新世紀中國崛起的文化戰(zhàn)略。新世紀中國文化不僅是中國的,也應該“走出去”而成為人類的和世界的。
1.在文中的三處【 】內,填入詞語最恰當的是( )。
A.①徘徊 ②霧里看花 ③辨別 B.①擺動 ②琢磨不透 ③認同
C.①迷失 ②敬而遠之 ③確立 D.①糾結 ②若即若離 ③傳承
2.文中第五自然段加點詞,必須刪除的是( )。
A.然而 B.卻 C.事實上 D.最大
3.下面舉例的社會現象中,哪項不屬于當代社會出現的文化病癥?
A.青少年中出現哈韓、哈日風潮
B.很多人以中英夾雜的語言表達為榮
C.好萊塢大片以銳不可當之勢席卷中國
D.網上出現“火星文”等網民自造文字
4.下面對文章內容的表達,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文化創(chuàng)新是提升中國新世紀大國地位的關鍵
B.中國崛起的速度凸顯了文化的軟弱
C.缺少心懷天下的“雄才”使得中國在新一輪文化競爭中處在不利的地位
D.解決人類出現的精神生態(tài)失衡問題,必須著力尋找不同文化的精神共通性
5.總觀全文,哪項不屬于“守正創(chuàng)新是新世紀中國崛起的文化戰(zhàn)略”的內容?
A.增加中國的文化凝聚力
B.著力消減國人的“文化自卑主義和文化失敗主義情結”
C.通過經濟的崛起,發(fā)揮文化影響力
D.結合東西方文化的共通處,使人類精神生態(tài)失衡問題得到解決
江蘇公務員考試網參考答案及解析:
1.【解析】 B。解析:先看第②空,由“向西方學習并沒有獲得西方文化的內在特性”可知,人們對西方是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據此排除表示有顧慮不愿接近的C項和表示態(tài)度不明朗的D項。“身份認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其基本含義是指個人對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故本題答案為B。
2.【解析】 C。解析:此題爭議頗多。有觀點選B,認為“然而”用在句首表示后面整句話都與前文表意轉折,這時句中再用一個轉折詞“卻”則多余,應刪去;也有觀點選D,認為“最大”只有一個,而前文提到了“文化殖民、語言殖民、精神生態(tài)失衡”三個,故“最大”的表述不妥,應刪除;我們傾向于選C,理由是以“事實上”開頭的句子,往往具有否定前面闡述內容的意味。而文段中“事實上”后的內容并沒有對前句“中國文化在新一輪文化競爭中很有可能處在不利的地位”進行否定,故此處用詞不當,應刪除。而B項的“卻”是對主語“‘文化侏儒’和消費享樂主義者”與謂語“少有”之間的轉折,而前文的“然而”是對“文化要去‘化’,國家沖突要去‘解’,當代思想戰(zhàn)略要去‘行’”的轉折。所以“卻”與“然而”并不沖突,且“然而”與“卻”連用是一種常見用法。而D項,“最大”雖的確存在用詞不妥的問題,但如果只是刪除,就體現不出“文化殖民、語言殖民、精神生態(tài)失衡”的文化病癥的嚴重性。故綜合考量后,本題答案傾向于選C。
3.【解析】 D。解析:由“文化殖民、語言殖民、精神生態(tài)失衡是當代最大的文化病癥,這種病癥造成了國人的文化自卑主義和文化失敗主義情結”可知,A、B、C三項都屬于文中的文化病癥范疇。只有D項的“網民自造文字”不涉及西方文化殖民的表現,不會造成國人的文化自卑主義和文化失敗主義情結,故當選。
4.【解析】 D。解析:A項只強調“文化創(chuàng)新”,表述過于片面,文中說的是“通過經濟崛起與文化創(chuàng)新共同提升中國新世紀大國地位”,排除。B項強加因果,“文化的軟弱”并非是由中國崛起的速度引起的。C項“處在不利的地位”的表述過于絕對,文中說的是“很有可能”。D項可由倒數第二段得出,故當選。
5.【解析】 C。解析:由“在經濟起飛之后,全盤西化之中還有什么能夠代表東方文化?如果我們沒意識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那么崛起速度越快,文化則越弱”可知,經濟的崛起并不必然伴隨著文化影響力的擴大,因而經濟崛起的方式并不屬于“守正創(chuàng)新”的文化戰(zhàn)略的內容,C項當選。
閱讀此文的人還閱讀了:
江蘇公務員網:篇章閱讀練習16
大國崛起不是民族性口號和單一的愿望,文化創(chuàng)新和可持續(xù)性輸出是它的重要軟實力地基。
法國思想家布爾迪厄將整個社會資本分成三個資本域: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象征資本。就“經濟資本”而言,如今,中國在落入低谷后已經走上了復蘇之路,這種復蘇使得中國的身份變得空前復雜。關鍵問題不在于我們的科技經濟、軍事崛起,而在于我們的文化身份不清。這就說明中國的“文化資本”還不豐厚,需積極進行文化資本與象征資本的積累和創(chuàng)新,通過經濟崛起與文化創(chuàng)新共同提升中國新世紀大國地位。
在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格局下,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東方文化喪失了自己的聲音,只能淪為西方現代性的邊緣或附庸,中國在古今中西四個維度之間【①】,人們一方面在忘記中國自身的傳統,一方面對西方這一他者總是【②】。向西方學習并沒有獲得西方文化的內在特性,反而往往通過西方抹去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沒有文化的凝聚力,文化身份【③】就將出現問題。在經濟起飛之后,全盤西化之中還有什么能夠代表東方文化?如果我們沒意識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那么崛起速度越快,文化則越弱。
文化要去“化”,國家沖突要去“解”,當代思想戰(zhàn)略要去“行”。然而,在大眾媒體的炒作中,今天滿地的“文化侏儒”和消費享樂主義者,卻少有能夠擔當“天下”的大氣象者。這意味著,中國文化在新一輪文化競爭中很有可能處在不利的地位,事實上,文化殖民、語言殖民、精神生態(tài)失衡是當代最大的文化病癥,這種病癥造成了國人的文化自卑主義和文化失敗主義情結。這一局面必須加以改觀,否則文化軟實力就落不到實處。
中國文化正在成為國際上受尊重的文化實體,并由東方向西方傳播而成為人類新的文化感受方式,我們必須思考人類的未來是否可以將東西方文化中精神相通的要素整合起來,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消除文化誤讀,發(fā)現差異性文化之間的心靈相似性,拿出巨大的心智和勇氣著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精神生態(tài)失衡問題,讓人類走向新世紀綠色生態(tài)的自然和社會。
守正創(chuàng)新是新世紀中國崛起的文化戰(zhàn)略。新世紀中國文化不僅是中國的,也應該“走出去”而成為人類的和世界的。
1.在文中的三處【 】內,填入詞語最恰當的是( )。
A.①徘徊 ②霧里看花 ③辨別 B.①擺動 ②琢磨不透 ③認同
C.①迷失 ②敬而遠之 ③確立 D.①糾結 ②若即若離 ③傳承
2.文中第五自然段加點詞,必須刪除的是( )。
A.然而 B.卻 C.事實上 D.最大
3.下面舉例的社會現象中,哪項不屬于當代社會出現的文化病癥?
A.青少年中出現哈韓、哈日風潮
B.很多人以中英夾雜的語言表達為榮
C.好萊塢大片以銳不可當之勢席卷中國
D.網上出現“火星文”等網民自造文字
4.下面對文章內容的表達,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文化創(chuàng)新是提升中國新世紀大國地位的關鍵
B.中國崛起的速度凸顯了文化的軟弱
C.缺少心懷天下的“雄才”使得中國在新一輪文化競爭中處在不利的地位
D.解決人類出現的精神生態(tài)失衡問題,必須著力尋找不同文化的精神共通性
5.總觀全文,哪項不屬于“守正創(chuàng)新是新世紀中國崛起的文化戰(zhàn)略”的內容?
A.增加中國的文化凝聚力
B.著力消減國人的“文化自卑主義和文化失敗主義情結”
C.通過經濟的崛起,發(fā)揮文化影響力
D.結合東西方文化的共通處,使人類精神生態(tài)失衡問題得到解決
江蘇公務員考試網參考答案及解析:
1.【解析】 B。解析:先看第②空,由“向西方學習并沒有獲得西方文化的內在特性”可知,人們對西方是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據此排除表示有顧慮不愿接近的C項和表示態(tài)度不明朗的D項。“身份認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其基本含義是指個人對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故本題答案為B。
2.【解析】 C。解析:此題爭議頗多。有觀點選B,認為“然而”用在句首表示后面整句話都與前文表意轉折,這時句中再用一個轉折詞“卻”則多余,應刪去;也有觀點選D,認為“最大”只有一個,而前文提到了“文化殖民、語言殖民、精神生態(tài)失衡”三個,故“最大”的表述不妥,應刪除;我們傾向于選C,理由是以“事實上”開頭的句子,往往具有否定前面闡述內容的意味。而文段中“事實上”后的內容并沒有對前句“中國文化在新一輪文化競爭中很有可能處在不利的地位”進行否定,故此處用詞不當,應刪除。而B項的“卻”是對主語“‘文化侏儒’和消費享樂主義者”與謂語“少有”之間的轉折,而前文的“然而”是對“文化要去‘化’,國家沖突要去‘解’,當代思想戰(zhàn)略要去‘行’”的轉折。所以“卻”與“然而”并不沖突,且“然而”與“卻”連用是一種常見用法。而D項,“最大”雖的確存在用詞不妥的問題,但如果只是刪除,就體現不出“文化殖民、語言殖民、精神生態(tài)失衡”的文化病癥的嚴重性。故綜合考量后,本題答案傾向于選C。
3.【解析】 D。解析:由“文化殖民、語言殖民、精神生態(tài)失衡是當代最大的文化病癥,這種病癥造成了國人的文化自卑主義和文化失敗主義情結”可知,A、B、C三項都屬于文中的文化病癥范疇。只有D項的“網民自造文字”不涉及西方文化殖民的表現,不會造成國人的文化自卑主義和文化失敗主義情結,故當選。
4.【解析】 D。解析:A項只強調“文化創(chuàng)新”,表述過于片面,文中說的是“通過經濟崛起與文化創(chuàng)新共同提升中國新世紀大國地位”,排除。B項強加因果,“文化的軟弱”并非是由中國崛起的速度引起的。C項“處在不利的地位”的表述過于絕對,文中說的是“很有可能”。D項可由倒數第二段得出,故當選。
5.【解析】 C。解析:由“在經濟起飛之后,全盤西化之中還有什么能夠代表東方文化?如果我們沒意識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那么崛起速度越快,文化則越弱”可知,經濟的崛起并不必然伴隨著文化影響力的擴大,因而經濟崛起的方式并不屬于“守正創(chuàng)新”的文化戰(zhàn)略的內容,C項當選。
閱讀此文的人還閱讀了:
江蘇公務員網:篇章閱讀練習16
相關文章